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谓津门文化之“风筝魏”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 作者:朱玉祺

彩绘逼真的“风筝魏”风筝是天津手工艺品三绝之一,其代表着纯正的津门文化。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风筝魏”已然成为代表天津的一个文化代名词。其世代传承,谨守不失,为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入了解“风筝魏”背后的故事,探求“风筝魏”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方能感受其展现的地道津门文化。

寒假前期,我来到古文化街探寻“风筝魏”的故事。天津古文化街又称“津门故里”,是一条仿照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组成的步行街。步行在此街之上,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天津味、文化味、古味”。拐进旁边的胡同,不久便可找到“风筝魏”的牌匾。我有幸见到了风筝魏的第五代传人,风筝魏的悠远历史也从其口中缓缓道来。

最早为九河下梢的天津是一个码头城市,以海运为主要经济产业。故商贸往来极为频繁,很多人也因此以手艺为生。魏元泰也同样,小小年纪就被送到扎彩铺“天福斋”做学徒。天福斋以做白事(纸人纸马)为主,风筝为辅。过去的风筝,造型简单且色彩单调,多以整体式为主。但魏元泰做的风筝却是色彩好且放飞时间长。不仅如此,他还创新设计出可以折叠拆展,便于携带收藏的分式风筝。其还擅于修补风筝,如此不断延长风筝的使用寿命,种种特色优势助其招揽了很多客源。在当时的老天津卫,有一个地痞流氓刻意刁难魏元泰,要其做一个十丈的风筝。然而要知道当时的风筝都以沙燕、软翅为主,还从未出现过如此之大的风筝。魏元泰不得已勉强应下,恰巧回家看到了发潮的钱串子(即蜈蚣),于是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形似蜈蚣的长风筝。地痞由此心感佩服,助其造势,魏元泰名声大噪。学徒期满,魏元泰自己开了一家“长清斋魏记”扎彩铺,他不再拘泥于普通风筝的制作,在吸纳传统风筝优势的基础上,标新立异,创制了具有彩绘逼真、造型多样、特技精湛且飞行平稳和便于携带五大特点的风筝技艺。独树一帜的风筝手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光顾魏元泰的风筝生意,久而久之大家简称魏家的风筝为“风筝魏”,“风筝魏”由此得名。清末,慈禧命魏元泰做一个风筝为其祝寿,魏元泰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麻姑献寿”的风筝,深得慈禧的喜爱,风筝魏的招牌经此传扬于世。后来风筝魏不断发展,并在1915年获得了巴拿马万博博览会国际金奖的佳誉,这也是中国风筝艺人第一次将中国的风筝放飞于世界天空之上。

店主告诉我,做风筝也是一个要不断重复的“耐心活儿”。风筝的骨架极有讲究,要经过不断钻研学习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躯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之后,才能着手设计制作风筝。风筝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的绘色手法,使得风筝绘制更为生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研制新骨架样式(如: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等),使得风筝种类不断增多,丰富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在的天津,放风筝的热度丝毫未减。不仅很多民间风筝队会不定期组织风筝比赛和相关活动,进行技艺切磋和交流;而且在春风和煦或者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天津各个公园、广场亦或是宽阔的草地,都能见到千姿百态的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曾提及:“我们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包括我们民俗在内的所有古老的传统,在面对现代化元素冲击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和提倡就是在任其消亡。”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因为每一项非遗都在历史长河的汹涌中紧紧把握其传承的遗产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华民族才得以在它们的熏陶浸润下成为今天的模样。所以源于民间并久久存于民间的非遗,有责任让感受过它的温柔、亲临过它的生动的每一个人助其传于民间,永不消逝。

传承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不单单体现于流传的作品之中,更彰显在制作非遗的手艺之中。所以传承人在非遗工作中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他们的存在直接决定着非遗项目的生存情境。当然,非遗的保护不仅要依靠传承人的努力,更要发挥地方文化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宣传当地非遗特色,助力非遗走进百姓生活。因为保护非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要一成不变的对非遗加以传承。脱离了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非遗只会失去生命力。所以对非遗而言最好的传承方式,不是任由其泯然沉睡于博物馆的保护罩里,而是要结合当下的生活,将它再设计、再创新,促其市场化并融入进现代人的生活中,方能发掘非遗在当今时代里的不俗价值和非凡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寄托炎黄子孙世代绵延的乐观精神,表现中国自古富有丰富想象力和开创力等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彰显我泱泱大国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我国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当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取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前有古人,星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而我们的少年情怀,是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进而启全新篇章,续千古佳话。我也深信,那些以人为载体,承载着传承重任的“薪火”,定会在被保护与再创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延续方式,超越生死和时空,继往开来,浩浩荡荡,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http://www.dxswb.com/shijian/3239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感受扎染之美

时间飞逝,转眼之间已经是实践支教的第11天了,转眼之间已经逐渐接近尾声。早上老师们到了教室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前一天孩子们做的扎染的作品,大家一起看了看成品展示效果,出乎我们……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有趣的扎染艺术

时间飞逝,转眼之间已经是实践支教的第11天了,转眼之间已经逐渐接近尾声。早上老师们到了教室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前一天孩子们做的扎染的作品,大家一起看了看成品展示效果,出乎我们……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童心伊始,丰以自然支教实践Day11

时间飞逝,转眼之间已经是实践支教的第11天了,转眼之间已经逐渐接近尾声。早上老师们到了教室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前一天孩子们做的扎染的作品,大家一起看了看成品展示效果,出乎我们……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感受扎染文化,动手感受艺术

今天是我们支教活动的第十天。上午我们了解了扎染的来源,知道了扎染的几种基本扎法。老师提供给孩子们每人一件衣服和若干根橡皮筋,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将刚刚学到的扎染的技巧加以运用……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走进扎染

今天是我们支教活动的第十天。上午我们了解了扎染的来源,知道了扎染的几种基本扎法。老师提供给孩子们每人一件衣服和若干根橡皮筋,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将刚刚学到的扎染的技巧加以运用……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童心伊始丰以自然实践队支教日记Day10

今天是我们支教活动的第十天。上午我们了解了扎染的来源,知道了扎染的几种基本扎法。老师提供给孩子们每人一件衣服和若干根橡皮筋,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将刚刚学到的扎染的技巧加以运用……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动手探索,喜爱自然

今天是支教活动的第七天,经历了前面六天的解除与了解,我们与孩子们之间已经建立了相当的信任与认识。今天我们集体教学活动中主要进行了水宝宝变变变的活动,通过让孩子们将三原色颜料……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水宝宝变变变

今天是支教活动的第七天,经历了前面六天的解除与了解,我们与孩子们之间已经建立了相当的信任与认识。今天我们集体教学活动中主要进行了水宝宝变变变的活动,通过让孩子们将三原色颜料…… 王昕 台州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未济行第三期岗位培训暨青发部部门第三次例

(通讯员谢艺)2024年5月1日上午9时,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青年发展工作部第三次部门例会于景德楼南栋204如期举行。部…

关于金融支持对养殖户生产恢复的影响效应研究调研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陕西省旬邑县调研队以在新型农村发展下研究养殖农业对于农村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新农村的发…

”吸尘蜘蛛“清洁领域新思想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清洁机器人市场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2024年,全国清洁机器人市场…

“青年铸绿梦,安全守新能”团日活动总结

“青年铸绿梦,安全守新能”团日活动总结为加强青年对新能源安全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南京工程学院新能源…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以梦想启航·用行动筑梦

郑祖槐,云南师范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博士班班长、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学术部成员、教育学部青声理论宣讲团成员,本…

最新发布

非遗扶贫新风尚,河洛大鼓助脱贫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河洛大鼓作为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这次暑期实践活动的调研对象。我们通过采访相关非遗传承人,深入研究了河洛大鼓对于扶贫攻坚所做…
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举办《实习实训管理规定》讲座
通讯员(大学生记者高克强/文谭玉鸿/图)9月25日,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于德智楼9A410教室举办《实习实训管理规定》讲座,该院法学博士李勇担任主讲人,学生科科长胡海剑受邀出席,全体大一新生参加此次讲座。李…
时评——抗疫说
03年的非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相对比较模糊。所以我很难想象到父母口中非典时停滞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今年,我可以清晰感受到一场危机带来的惨重。每一座城市都变得寂静,街道是空荡荡的,很长…
以《娱乐至死》反思当前娱乐现状
“人们感受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题记“当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文化的精神就会枯萎。”而为何文化会变得滑稽,波兹曼认为是因为电视的…
欣赏河洛大鼓,壮大扶贫群体
河洛大鼓,俗称“说书”,发源于河南偃师,兴于巩义,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在非遗扶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采访了第四代河洛大鼓传承人后,总…
观摩木版年画,了解脱贫历程
(1)创新与无偿授艺在这次调研中,耿建社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的原创作品《八仙庆寿图》、《二十四孝图》、《十子送福图》等,作品中不仅运用了所传承的技术,还加入了他自己的思想。由于发展不景气,耿…
了解正骨,带动脱贫
郭氏正骨作为林州市中医药学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省医药学领域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次调研,我们通过对第七代传承人郭勇峰医生的采访,了解了郭氏正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和扶贫结合起来的。(1…
传承非遗太极,助力脱贫攻坚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作为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推当地扶贫事业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今网络媒体发展非常迅速,陈家沟太极拳通过百度、抖音、微博、微信等媒体对太极拳进行推广,加大了对太极拳的…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荣获“信阳首届网络安全挑战赛”二等奖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荣获“信阳首届网络安全挑战赛”二等奖9月17日下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电脑义务维修活动顺利举行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电脑义务维修活动顺利举行为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积极推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8月14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与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共同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电脑义务维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