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上海理工大学赴昌德开展“讲红色故事 传革命薪火”实践活动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作者:张卫 姚秋言 李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一直被传颂着。红色故事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力量,有助于我们传承党的红色血脉,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7月20日,上海理工大学“新长征路上的理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昌德村参加了丰富多彩的讲红色故事活动。

近年来,昌德村通过灾后重建、易地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方式,甩掉了贫穷的帽子。为了更好的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该村紧紧依托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秉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切实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加绿色的产业振兴之路。现如今,昌德村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而红色昌德更是成为新时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党性教育精品和红色旅游胜地的榜样,成为擦亮革命老区,塑就红色名片的典范。

习总书记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讲好红色故事,要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事实。真实性是红色故事的生命,黑水县委党校刘欣老师通过实景沙盘教学向我们讲述红军转战黑水的主要行军路线,路途艰险,障碍重重一览无余。在微党课“忆筹粮岁月,续鱼水深情”环节,刘老师声情并茂的说,“红军长征越向川西北地区前进,人烟越稀少,粮食短缺直接威胁到红军的生存。红军战士不得不用野果、野菜、树皮、草根充饥果腹……”仿佛一下带领我们在场所有人跨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沧桑年代。

毛尔盖会议后,红军领导人再一次统一了一、四方面军北上过草地的主张,这时摆在红军面前的头等任务就是为过草地筹备粮食。为此,中革军委决定在黑水芦花和毛尔盖各设一个筹粮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军总政治部向各部队发出了《关于收割藩民麦子的问题的通令》,规定只有在其他办法不能得到粮食时,才能去藩人田中收割已熟的麦子。收割藩人麦子时首先收割土司头人等的,只有到迫不得已时,才去收割普通藩人的麦子。收割普通藩人麦子时,必须将所收数量,为什么收割的原因等,照总政所发条子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待藩人回来后可拿着木牌找红军领回价钱。另外,由于敌人的封锁,红军食盐极缺,红军在筹粮的过程中了解到,黑水藏族同胞有熬制土盐的习惯,就是将含有盐分的岩石和泥土用水浸泡取之熬盐食用,因此在筹粮的过程中也请来藏族同胞做技术指导,大力开展熬制土盐的活动。

回顾红军在黑水筹粮熬盐的那段峥嵘岁月,红军模范执行党和民族的政策,在一个长期存在民族隔阂的陌生环境里,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在一个没有群众基础的民族地区迅速形成广泛群众基础,红军仅仅依靠人民战胜了给养困难的生死考验,雪山深处的黑水成为了红军生命通道的转运站。

活动现场的一位退伍老兵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在讲述那段故事时,特别提到红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将军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他还常对一般战士和工作人员说 :“你们这些青年人挑不到四五十斤,唉!什么青年?”大家只好很不好意思地对着他笑。这些红色故事深刻说服、打动、感染、影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此外,昌德村讲红色故事注重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昌德红色教育基地汲取了当地特色的农耕文明,把炒青稞、磨青稞融入基地的宣讲工作中,既让听众耳目一新,又弘扬和传承了本土文化。讲解中还可以适当地让观众参与进来,我们刚到达昌德红色教育基地时,就穿上红军衣服体验了一把藏族风情的欢迎仪式。形式虽简单,但能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红色故事蕴含的是真善美,传播的是正能量。讲好红色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开创未来。杨定华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中写道:“在中国史地学者尚未发现的地方,或者探险家也未到过的草地,严格说来,在中国地图上尚未注明的地方,原始人类部落未曾居住的地方,数万北上抗日的红军,以冒险的决心,做出惊奇的行动,渡过了草地,打破了历史的纪录。这样惊天动地的创举,假如红军没有钢铁一般的政治坚定性,没有顽强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怎样敢进行这种冒险的尝试!” 习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也提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活动最后,我们有幸采访到昌德红色教育基地的刘校长,他动情的说:“我们在这搞红色教育,讲红色故事,就是为了传承红色文化,保证中华民族的底色永不变,让红色江山代代传!”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变化中持续发展,红色昌德把红色故事讲的入脑入心,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http://www.dxswb.com/shijian/4064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奇山所历史文化展示馆参观记

在冬日的暖阳下,曲阜师范大学“乘美好未来,观万千渔火”寒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踏上了前往奇山所历史文化展示馆的旅程。此行旨在深入了解奇山所丰富的历史文化,探寻这座古城背后的故……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烟台非遗介绍(三)——锔瓷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所谓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锔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锔瓷的出现因在……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奇山所城

烟台所城里有600多年历史,是烟台城市最早的发祥地,里面保存了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宅建筑。明代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卫海上倭寇下令增设奇山守御千户所时所修建的城池……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渔灯文化展馆观展记

渔灯文化展馆位于大季家街道芦洋村,该馆于2018年4月正式开馆,内设渔灯节简介、渔灯节影像展览和渔业生产设备展示三大区域,是大季家街道党委党校四大现场教学点之一。为了深刻学习芦样渔……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山后初家村的历史

山后初家,这个位于黄海之滨的古老村庄,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为了探寻山后初家村的……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山后初家村历史沿革

山后初家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村庄。据传,该村初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末时,初姓由小云南迁至此,因居于群山的北面而被叫做山后初家村,为了纪念首个居住于此的……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烟台妈祖文化(五)烟台妈祖文化建筑

妈祖信仰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信仰,在数百年流传的过程中,妈祖信仰的影响范围逐渐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南向北传播到烟台,逐渐与烟台地区的当地信仰习俗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烟台妈……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烟台非遗亲体验(三)——萝卜灯的制作方法

萝卜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主要流行于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它是以萝卜为原材料,经过巧妙的雕刻和制作而成的一种灯具,分为用胡萝卜制作的“金灯…… 董浩阳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点亮志愿之心,共绘爱心篇章

点亮志愿之心,共绘爱心篇章——-淬炼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故事汇第三期为更好聆听志愿者们的感人事迹和经历分享,以他…

励志宣讲话未来 素拓活动展风采|锦屏县第四中学组织贵州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

2024年6月12日,锦屏县第四中学组织贵州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平略小学开展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主题的励志宣讲,…

共青团黔东南州委书记李兴旺赴锦屏四中走访慰问贵州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

2024年6月13日,共青团黔东南州委书记李兴旺专程来到锦屏县第四中学调研并看望慰问贵州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情况,并与研…

我院召开2022级期末考前动员大会暨暑期安全教育会

为进一步严肃考试纪律,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加强暑假安全教育,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6月12日下午,我院在生命科学…

继往开来,再续辉煌——第十七届部长换届活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更待志士扬名。为确保党员服务站工作的连续性,完善组织结构,共同推进党员服务站工作的…

最新发布

深入考察市公园,探索居民健康生活新格局
为响应“健康中国2020”战略,7月16日,苏州大学文学院“从城市公园看健康生活新格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走进重庆市南岸区的同景公园和渝中区的人民公园,通过对公园建设及民众出行的调研,力图总结后疫情…
探寻公园“温度”,发掘人文底蕴
近年来,城市公园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环境。本次暑期实践,我们从城市发展中的公园建设这一小切口出发,通过对公园建设及民众生活的调研,力图总结后…
基于湖北荆州传统棋牌“花牌”的调研
计算机学院宣晴实践队基于湖北荆州传统棋牌“花牌”的调研为了体悟传统文化,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在八月十八日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宣晴实践队对湖北荆州的传统娱乐项目“花牌”进行了各方面的考察…
感悟传承红色基因
8月份,由于疫情原因影响,我们的赴河南省红色足迹党史学习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由线下实践改为线上实践。但我们通过图片记录等形式了解了一些关于南阳信阳的红色事迹人物故事地点等,一起于线上讨论学习相关…
我们在路上--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通讯员:杨欣睿)2021年7月15日,“红帆寻遗”社会实践队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正式拉下闭幕。在这8天内,队员们分成4个小队分别来到昆明,嘉兴,红安,十堰进行当地红色景点的探访和调查。2021年7月7日经过前…
苏州大学学子三下乡:百年华诞 情暖新疆
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讲好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友好故事,近日,秉着“促进民族团结”的理念,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10名本硕学生组成的“新丝路”苏纺援疆公益团走进新疆体验民族文化,并深入基层社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暑期下乡,调研农村剩男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中南大暑期社会实践—对农村剩男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新闻网讯(通讯员—穆建兰)2021年8月9日至1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冀粤联盟队”成员前往广西省桂林市余家厂村、水南村、调源村、…
暑期实践,学习红色精神
8月1-15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红色足迹党史学习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于线上对南阳市、信阳市开展了相关实践学习活动。首先于线上学习了解了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区的烈士陵、雷锋纪念馆、习氏祠堂…
遍览新疆博物 感悟山海情谊
正值建党百年,为讲好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友好故事,秉着“促进民族团结”的理念,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2021“新丝路”苏纺援疆公益团开展“百年华诞,情暖新疆”暑期社会实践,追溯新疆历史古今,感悟…
中南大学子暑期下乡,调研农村剩男问题,助力乡村振兴